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各地鄉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2013年“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啟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鄉村建設不斷提質升級
我國鄉村建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張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副主任、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早在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鄉村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而以國家力量推動鄉村建設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迄今為止,鄉村建設經歷了萌芽起步、初步探索、快速發展和深入推進四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是萌芽起步階段。在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下,鄉村發展的基礎條件薄弱,但通過一定的體制機制建設,也使鄉村面貌發生了變化。初步搭建起服務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公共服務體系,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農田灌溉面積增加至6.7億畝。
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是初步探索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激發出發展鄉村、建設鄉村的熱情。農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8.1平方米提高到1998年的23.7平方米。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相繼實施農村電網改造、村村通、鄉鄉通等工程,極大推進了安全飲水、道路、供電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相適應,鄉村治理也取得積極進展。1982年新憲法明確“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立村民委員會的試點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實施,為全面推進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截至1998年底,共確定村民自治示范縣(市、區)488個,示范鄉鎮10754個,示范村20.7萬個,占村委會總數的25%,“鄉政村治”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進入21世紀,我國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鄉村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開始逐步推行農村稅費改革,財政對“三農”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鄉村建設進入新階段。2003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是1998年的2.2倍,2003年至2012年,財政投入年均增長21%。
隨著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增加,一系列強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明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農村建設納入國家建設全局之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效顯著,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明顯提升。截至2012年,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55%,開展互聯網業務的行政村占87.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5%,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29.4%。
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建設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顯著改善了村莊面貌,但鄉村建設仍然落后于整個國家發展的需要,村莊布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村莊治理等方面還有很大改善空間。黨中央把鄉村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奮斗目標,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目標,并發布《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建設美麗鄉村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實踐上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華。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對農村發展戰略的再提升,成為全面推進鄉村建設的行動綱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2021年、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具體部署。《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鄉村建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樣,搭建起鄉村建設政策的“四梁八柱”。國家對“三農”的投入持續增加,鄉村建設標準和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人居環境整治取得積極成效,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方式逐漸多元化。截至2022年,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60%,生活污水治理率達31%以上,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6%,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199個、示范村1992個,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全面推廣。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具體部署。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要把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與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起來,立足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順應鄉村人口流動變化新趨勢,優化村鎮布局規劃,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推動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標擴面
在農村公共服務和鄉村治理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張燦強(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鄉村治理與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
近年來,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標擴面,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農民群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面實現,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達100%,切實保障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截至2022年末,全國建有鄉鎮衛生院3.4萬個,村衛生室58.8萬個,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基本消除,建成縣域醫療共同體近4000個,縣域內就診率達94%,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養老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國農村敬老院超過1.7萬家,養老床位178.8萬張,互助性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超13萬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持續提高。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的,而且更追求質量。但由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多、范圍廣,加上歷史欠賬較多,總體比較薄弱,城鄉之間仍有較大差距,優質醫療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農村辦學質量參差不齊,農民養老保障水平較低,區域間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未來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強化縣域統籌,增強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加快建設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深化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發展鄉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二是加強投入保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探索銀行、保險、擔保、基金、企業合作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拓寬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融資渠道,提升供給質量。三是健全發展機制。優化縣域統籌推進機制,完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鄉村的配套政策,構建政府主導,市場、社會、農戶多方參與的供給機制,滿足多元化差異化需求,按需配置、精準發力。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不僅關系著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也關乎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近年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健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快培育。農村基層黨組織不斷建強,自2020年10月開始的全國村兩委集中換屆全部完成,49.1萬個村班子完成新老更替,村班子結構特別是帶頭人隊伍實現整體優化,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為45.4歲、下降3.9歲,大專以上學歷占46.4%、提高19.9個百分點。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全面落實,村級議事協商廣泛開展,民主決策機制進一步健全。截至2022年末,全國60萬個村(社區)配備了法律顧問,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全國共有村人民調解委員會49.2萬個,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3.1萬個。全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6%,2636個縣(市、區)建成圖書館總分館制,2672個縣(市、區)建成文化館總分館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廣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極大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治理成效顯著,但也面臨重視程度不夠、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發揮不充分、治理方式創新不足、后備人才缺乏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發展。
統籌鄉村發展、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要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第一,突出組織建設,夯實基層基礎。要建強基層黨組織,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職責,選優配強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發揮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第二,突出以文化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用農民群眾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把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到農村千家萬戶。發揮傳統美德、鄉規民約、家風家訓的治理功能,塑造淳樸文明的鄉村社會新風氣。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推進移風易俗。第三,突出平安穩定,把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開展農村風險隱患排查和專項治理。加強法治鄉村建設,保障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權利,維護其合法權益。第四,突出改革創新,健全“三治”結合體制機制。引導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組織領導,系統謀劃形成治理合力。因地制宜,創新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網格化、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上一篇: 鄉村建設重在“和美”
下一篇: 洪雅:向美而行繪就鄉村“生態宜居”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