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瀘州市納溪區新樂鎮堅持“四治融合”的基層治理模式,創新探索“雙問雙解”治理機制,推進基層干部工作方式革新,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實現鄉村治理“神經觸角”有效延伸。新樂鎮先后獲評瀘州市招商引資先進集體,首批省級示范便民服務中心等榮譽。新樂鎮大河村成功創建省級“六無”平安村,榮獲四川省家風家教創新實踐基地,自治案例獲評省級基層群眾自治優秀案例。
一、“自治”筑基,“大網格+小單元”提高治理質效。深化“鎮級總攬+村級大網格+組級小網格+網格小單元”四級責任包干體系,將基層治理重點難點任務、責任落實到最小單元,織密織牢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治理網絡,在基層治理中實現末端發力,終端見效。一是以四級責任為“經”。嚴格落實四級責任包干體系,在村民小組內增設網格小單元,形成鎮大調解中心+村委“大網格”+社長“小網格”+社員代表“網格小單元”的聯絡、信息收集模式,劃小責任范圍,著力破解“組包戶”服務對象多、治理能力弱的難題,形成網格“經線”。二是以地緣范圍為“緯”。按地緣相鄰原則,將組以10-15戶、40-60人劃分為多個“網格小單元”,利用“網格小單元”內人員熟悉的優勢,進行自主管理,織密民情民意收集網格“緯線”。三是以責任人員為“結”。在每一級網格責任體系,明確1名同志負責,連接“經緯線”,系牢責任之“結點”。全鎮共設置村級大網格7個,組級小網格69個,網格小單元284個,網格員284名。
二、“法治”固本,“廣普法+優服務”提升法治意識。突出系統觀念、法治思維、強基導向,著力加強基層法治建設,通過建隊伍、強宣傳、優服務,基層法治基礎更加堅實有力。一是在隊伍建設上下功夫。推進村(居)法律顧問服務標準化建設,全鎮7個村(社區)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強化“法律明白人”培養,已培養農村“法律明白人”800余人、“法治帶頭人”200余人;加強基層一線執法人員的法治培訓,不斷提高基層行政執法人員法治素養和依法行政能力。二是在法治宣傳上出實招。堅持實時普法、精準普法,以開展安全生產檢查、森林防滅火等工作為契機,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其中,將工作一線變普法一線。聚焦人群、分類普法,充分利用重要普法節點,如3.15消費日、學雷鋒月、創文創衛等契機,靈活開展法律法規的宣教活動。三是在優化服務上見實效。鎮上建成“一站式、一條龍、綜合性”的法律服務窗口,切實滿足群眾的法治需求;每個村居法律顧問在微信工作群實時提供線上法律服務,讓法律“微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三、“德治”潤心,“家風+文化”涵養文明新風。持續推動家風小院、家風實踐基地建設,舉辦家風故事分享會、評選最美家庭等活動,以及學村志、誦村賦、唱村歌等文化活動,潛移默化浸潤群眾的思想、認知、情愫,推動形成家風好、民風純、事業興的良好格局。一是身邊榜樣示范。廣泛開展家風示范戶評選活動,制定《新樂鎮“家風示范戶”評選及退出機制》,細化評選類型、標準、程序、退出等事項,力求評選活動群眾積極參與、評選結果群眾公認。目前已評選出十個類別家風示范戶36戶。二是身邊故事感染。通過家風院壩會、家風故事分享會等形式融入家風故事元素,鼓勵干部、群眾分享自家的家風家訓、家風故事,增強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從而鼓舞和激勵身邊人。《被拒絕的助學金》《年夜飯的雞》等家風故事,于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身邊人。三是身邊能量傳遞。通過拍攝微信小視頻、制作家風故事冊、懸掛家風示范戶展牌等形式,對家風示范戶事跡進行展播,目前已開展專場故事會3場、制作家風故事冊1套、短視頻4條、專題節目1個。
四、“智治”賦能,“科技+平臺”深化社會治理。將“智治”賦能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用“數智”思維破解治理難題,努力建設“科技+平臺”深化社會治理,實現從“治”向“智”轉變。一是發揮綜治平臺作用。以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為中心,積極發揮鎮村兩級“綜治中心”平臺引領作用,整合鎮社會事務辦、派出所、司法所、綜合服務站、村(社區)兩委、駐村法律顧問等力量,做實基層社會治理平臺,筑牢社會治安前沿陣地。二是統籌信息技術力量。統籌“雪亮工程”“慧眼工程”信息化系統,推進以互聯網+綜治中心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切實提升社會治安局勢能力和平安建設的精細化、信息化水平。三是推進數智服務建設。通過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大力推廣“川善治”村級服務平臺,以“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鄉村治理新模式,推動鄉風文明由“景美”向“德美”延伸,換“新顏”與煥“新風”共融,把窗口服務盡可能地移到網上、連到掌心,實現數據線上“領跑”、群眾線下“零跑”的“互聯網+服務”建設模式,讓服務內容更豐富,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時代需求。
上一篇: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 王曉暉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快推進農業強省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以農業大省的責任擔當為全國大局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