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基于“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典型特征,遵循城鄉融合發展片區規劃理念,正確處理“人、村、景、業”等關系,統籌推進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
目前,全市已完成51個鎮級片區、161個村級片區規劃編制工作,力爭今年12月底實現村級片區規劃應編盡編,探索形成彰顯公園城市鄉村特色的規劃編制方法和實施路徑。
創新“人—村”新理念
探索城鄉融合發展路徑
自實施城鄉統籌試驗區改革以來,成都圍繞“人到哪去、錢從哪來、地怎么管、形怎么塑”等問題,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經歷了“城鄉分離—城鄉統籌—城鄉融合”三個階段,規劃理念實現了“三個集中—四性原則—產村融合—小組微生—成片連線—城鄉融合”的不斷躍升,以順應人口城鎮化、產業規模化、服務便利化、治理現代化趨勢。
成都以定規模、定邊界、定類型、定中心為工作重點,實施全域劃片、全市規劃,在全市域劃分62個鎮級片區、428個村級片區,劃定31個中心鎮、375個中心村。在此基礎上,以片區規劃作為鄉村建設行動的總牽引和主抓手,優化空間功能布局,放大區域中心輻射帶動效益,引導公共資源精準投放和市場要素高效配置,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推動實現城鄉融合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快速城鎮化致使大量村民向成都城區、鎮區集聚,2010年~2020年間超過50%的農村居民進城務工,年均約有3.8%的鄉村常住人口向城區轉移,各鎮街平均老齡化率已達22.5%(高于18.1%的全國平均值)。人口流失和老齡化現象突出,與土地資源利用率低效粗放等問題并存。
對此,成都綜合考慮鄉村地區功能復合多樣、要素分布非均質、村落成軸帶集聚的空間特征,通過構建“鄉村振興走廊+城鄉融合發展片區”的空間模型,統籌土地資源要素、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強化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資源匹配方式。例如,崇州市按照“總量不變、片區平衡”的原則,實施“精明增長+精明收縮”,圍繞做大做強中心鎮,通過調減白頭都市農業片區內其他場鎮規模0.54平方公里,將白頭場鎮規模拓展至1.23平方公里,著力打造片區發展極核。
塑造“人—景”新場景
彰顯天府蜀鄉地域特色
按照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大地景觀體系的總體思路,成都以特色小鎮為節點、以現有總面積6.87萬公頃的14萬個川西林盤為載體、以天府綠道為紐帶,整合各類特色資源,將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文化遺產、古樹名木等資源進行統籌,推動大地景觀再造。同時,通過對業態、生態、文態、形態等方面進行指引,構建旅游型、商務型、文創型、博覽型、社區型等5類示范性精品林盤共168個,結合上萬公里的綠道網絡化連通林盤、公園、水網等功能節點,推動營造“可進入、可參與、滿覆蓋、可共享”的鄉村田園活力場景。例如,邛崍市臨江片區充分挖掘夾關地區茶文化,結合特色小鎮建設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設計全球征集活動成果,在夾關·茶鄉之秀林盤打造集特色民宿集群、文化旅游為一體,彰顯地區特色的鄉村旅游體驗產品。
隨著農村居民的不斷遷移和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傳統按“行政區、標準化”配套公共服務的方式,已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為解決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閑置與缺失并存的問題,成都在前幾年“1+8+N”的鄉村配套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以15分鐘鄉村社區生活圈推動農村社區治理,依據服務半徑,以片區為單元統籌布局公共服務配套資源,通過統籌新增一批、騰退一批公共服務設施,盤活全市100個建制鎮的閑置資源。同時,突出中心鎮、中心村發展的帶動作用,推動公共資源集中布局、精準投放,強化構建全覆蓋、均等化、多元化、共享化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打造彰顯公園城市特質、定義幸福美好生活、適應現代治理需要的品質化現代社區,促進鄉村空間形態、功能布局、生活內涵和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變革。
營造“人—居”新形態
構建村莊規劃標準體系
針對部分鄉村地區規劃缺乏科學性、建設缺乏約束性、風貌缺乏特色性等問題,成都建立了“技術規定+編制辦法+規劃導則”村莊規劃標準體系,強化規劃引領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在規劃編制方面,對接鄉鎮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市鎮級和村級片區規劃編制辦法,通過明確精細化要求,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在規劃實施管理方面,通過“規定+導則”識別及量化生產生活習慣、自然地理特征、空間聚居模式三個維度的鄉土特征,明確民居、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項目、設施農業、道路、市政設施六類建設要素管控引導要求,以適應鄉村地區小規模、多元化、靈活化的建設需求,形成尊重居民、協調風貌、延續文化的鄉土化管控方式。同時,成都強化特色風貌塑造,通過公園城市鄉村形態規劃設計導則、都市現代農業景觀一體化規劃設計導則等系列政策,有效引導建筑、院落、公共空間布局,強化塑造“青瓦出檐長,穿斗過白墻,庭院通天井,竹下倚閑廊”的川西民居形態,彰顯公園城市鄉村特色。
基于各片區資源本底、產業基礎和發展意愿等,成都借助“集體經濟+土地流轉”等措施,推動城鄉勞動力等要素加速流動,破除城鄉之間的政策壁壘,促進鄉村區域產業集聚與協作,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推進農業與鄉村旅游、科普教育、傳統文化、康養、素質拓展與休閑運動等產業的深度有機融合。例如,天府新經濟綜合服務片區通過探索農民耕地互換、閑置土地出租轉包、股份合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式,激活了土地資源資產,保障了鄉村振興用地需求。
為保障鄉村產業項目的高效實施,成都以鄉村規劃師為紐帶,做好國土空間規劃“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傳導。通過探索“鄉村規劃師+”開門編規劃模式,成都圍繞村莊規劃建設全過程,構建了鄉村規劃師選拔、培訓、管理、考核機制,以及駐鎮、駐村工作機制,規范鄉村規劃師參與編制、審批、實施、監督全流程,從而系統化解決村莊規劃建設人才匱乏、管理水平不高、建設實施走樣等突出問題,填補鄉村基層管理制度的空白,助力鄉村項目高品質呈現。
上一篇: 十大行動!成都和美鄉村建設計劃TA來了
下一篇: 洪雅:向美而行繪就鄉村“生態宜居”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