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村莊簡介
西溪南村位于黃山市徽州區西郊,是西溪南鎮政府所在地村,緊靠高鐵黃山北站,南通黃山新城,東接徽州區府巖寺,距黃山風景區50公里,距黃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1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西溪南村是原芝篁村和西溪南村于2008年合并的村,共有26個村民組,1440戶,總人口達4785人,流動人口563人,11個自然村(含坑橋)。因傍豐樂河南岸,故又稱豐溪、豐南、溪南。該村由后唐始建,經五代、兩宋鼎盛于明清,有1200年文明史。村內擁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屋閣和綠繞亭,先后擠升“安徽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丨發展路徑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動融入“大黃山”新坐標系,注重文旅農體深度融合,謀劃“山水村夜”產品體系,將民宿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之一,盤活村落資源,用好徽州文化,實施“五微”行動,突出生態、文化賦能,人才、資金加持,為廢棄祠堂、閑置老宅注入新的生機;堅持“古鎮旅游+創意產業”雙輪驅動,大力推進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積極引進藝術設計、書畫創作、攝影影視等創意人才,打造網紅打卡點,推動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創意變生意、生態變業態、資產變資金的鄉村精彩“五變”。
丨經驗借鑒
1.在“保護優先”與“創新活化”之間尋求平衡——活化利用激發內生動力
通過實施“微改造、精提升”,以避免大拆大建的方式,盤活村內閑置資產、古民居,打造具有徽州特色的旅游服務業態。2016年以來,已有15幢廢棄的老屋和閑置的建筑經過專業團隊的設計和本地匠人的修繕,成為知名網紅打卡地,承辦研學、團建、創意等活動,并構建釣雪園、土人學社等40處業態。在保持原有生態和文化肌理的同時,不斷改善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把污水管網等大基建藏在石板路下,對沿街建筑進行了“內部大改造,外部微改造”,堅持不破壞古村風貌,保留村落徽州的獨特風格。同時,村里做減法,村外做加法,在村北入口布局了蜂巢游客中心和室外大草坪,引入時尚年輕的元素,激活美麗鄉村新魅力。
2.堅持保護“活化”,鄉村蝶變“網紅”——詩意田園開啟療愈之旅
目前,全村共有民宿61家,從事旅游行業的村民200多戶、近千人,村集體收入超過百萬元。西溪南引入徽州區國企浪漫紅,對蜂巢游客中心、南北入口停車場、景交車等進行運營,由政府把方向、國企搭平臺、業主添內容、集體增收入、村民享紅利,五方共同開發新的旅游產品體系,提升品牌影響力。徽州浪漫紅公司民宿運營副總監方潔告訴記者,公司目前運營的西溪南有蜂巢游客中心、民宿等,增加了咖啡、私房菜等業態,吸收了當地20多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5萬元左右,通過運營,每年跟村集體分紅二三十萬元左右,同時幫助村民代銷蜂蜜、茶葉、筍干等土特產,有效地促進了村民增收。
3.用好資源稟賦,抓住戰略機遇——包容開放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西溪南用好了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兩個資源稟賦,抓住了高鐵開通、鄉村振興以及隨著城市化推進,回歸農村、找尋鄉愁成為都市人向往的三個戰略機遇。此外,堅持包容式發展,無論是政府、國企、私企,還是外來者、村集體、村民,大家彼此包容,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原生態保護,比如說楓楊林,有人提議要不要修個棧道、搞個項目,我們啥都沒干,就是原生態保護,現在回過頭看,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堅持開放式發展,不收門票,用流量獲得成長空間;最重要的是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上一篇: 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
下一篇: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秦山街道永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