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的二十大明確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系統部署。2023年提出要“把鄉村振興擺在治蜀興川的突出位置”“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的重要指示。在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四川需要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集中資源、加快突破、形成標志性成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四川力量。
在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至少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在力度上增強,參與主體全,調動所有主體力量共推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僅要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還要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在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引領作用的基礎上,提升輿論引導和市場機制驅動作用,廣泛凝聚社會共識,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的熱情,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農民等多方主體參與、良性互動的鄉村振興推進格局。
在廣度上拓寬,區域覆蓋全,推進所有農村地區共同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將全部鄉村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范圍,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村莊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模式選擇上有差異性,不能搞“齊步走”,也不能平均用力,要分區域、分類別推進,在破解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提高絕對發展水平的同時,破解鄉村發展不平衡問題縮小發展差距,確保任何一個鄉村都不掉隊,共同實現鄉村振興。
在深度上加深,振興內容全,推進所有涉農領域協同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要適應需求多元化、品質化的發展趨勢,多管齊下、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形成集中突破與全面推進有機協同的推進格局。以集中突破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反映強烈的關鍵問題為基礎,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水平,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
四川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在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四川尤需全面發力。
一是聚焦貧困治理,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形成標志性成果。四川曾是全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要落實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提高產業和就業幫扶實效,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深化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省內對口幫扶、駐村幫扶和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工作,高質量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針對“絕對貧困”消除后“相對貧困”的治理新特征、新要求,在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上取得新突破,在構建幫扶地與被幫扶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機制上取得新成效,形成互促共興的內在動力機制。
二是聚焦糧食安全,在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上形成標志性成果。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要針對四川集農業大省、產糧大省和人口大省、勞動力輸出大省及糧食消費大省、糧食調入大省等多重身份于一體的特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健全耕地用途管控機制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構建撂荒地治理長效機制和高標準農田建用銜接機制,夯實打造“天府糧倉”的基礎支撐;建立種糧主體精準識別機制,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機制,保障種糧主體合理收益;完善糧食大縣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支持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四川種質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優質糧食品種培育和推廣,通過“五良融合”實現藏糧于技。
三是聚焦鄉村建設,在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上形成標志性成果。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順應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關鍵舉措,針對鄉村人口變化趨勢,補短板、塑形態、強內核。重點圍繞鄉村光網、電網、路網、氣網、水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補短板。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充分發揮四川生態環境優勢,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大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塑造大美鄉村形態。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結合形式,依托數字技術應用探索建立以城鄉人口趨勢、城鄉功能變化為導向的高效治理機制,營造和諧鄉村。凸顯四川農耕文化濃厚、民族文化豐富特質,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鄉村文脈,增強鄉風鄉韻鄉愁的文化內核。
四是聚焦城鄉融合,在率先破除縣域城鄉二元結構上形成標志性成果。要針對四川是全國縣級行政區數量最多的省份,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縣域的實際以及縣域空間規模、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特征,深刻把握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著力寫好“四個融合”大文章,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扭住“人、地、錢”打破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自由流動的制度壁壘,有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五是聚焦共同富裕,在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上形成標志性成果。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保障。要加快推進集體產改縱深拓展,健全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流轉、繼承、贈與、自愿有償退出等權能,圍繞產業扶持、要素保障、能力提升、發展激勵等方面形成系統化的支持政策體系,為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有力支撐。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村域資源的統籌優勢,構建以集體經濟為主體的農村資產利用、處置和收益制度,健全收益分配和監管機制,通過多元主體聯動、跨區域合作共贏、拓展服務性增收渠道等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帶動共同富裕的能力。
上一篇: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