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鄉村振興為什么做得好?有哪些經驗做法值得學習?
湖南株洲市鄉村振興局黨組組織人員分兩批次赴浙江省學習調研,先后考察了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桐廬縣、湖州市安吉縣等地。通過現場觀摩、研討交流等方式,重點對當地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等工作進行深入調研。
考察學習后,調研組提出了5個方面的工作建議。調研報告全文如下,一起來看。
深入學習“千萬工程” 全面振興“千百”鄉村——赴浙江考察鄉村振興工作調研報告(株洲市鄉村振興局調研組)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部署要求,學習借鑒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好經驗好做法,從2023年3月開始,市鄉村振興局黨組組織人員分兩批次赴浙江省學習調研,先后考察了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桐廬縣、湖州市安吉縣等地,通過現場觀摩、研討交流等方式,重點對當地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等工作進行深入調研,達到了開闊視野、開拓思路的目的。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考察地區基本情況
(一)杭州市淳安縣。該縣位于浙江省西部,千島湖被譽為“天下第一秀水”。轄區的下姜村,原來是出名的貧困村,也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的基層聯系點,他曾四次到訪、四次致信下姜,期望“經濟持續發展,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群眾生活越來越好”。近年來,下姜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托紅色旅游資源,形成以鄉村旅游產業為支柱,規模效益農業為補充的生態產業集群,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和可復制的鄉村振興之路。
(二)杭州市桐廬縣。該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山水世界聞名。近年來,桐廬縣積極推進文旅融合創新,培育和發展“古村落+文創”“古村落+藝術”“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業態,以景點的要求建設村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目前,桐廬已建有(含在建)11個省級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
(三)湖州市安吉縣。該縣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幾何中心,與上海、南京和杭州、湖州等城市分別構成3小時和1小時交通圈,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十多年來,安吉縣在“兩山”理念指引下,大念“山水經”,關停礦山,關閉工廠,修復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主要經驗做法
考察過程中,我們親身體會到,浙江省自2003年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來,20年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造就了浙江萬千美麗鄉村,所到之地村村如畫、處處皆景,文化底蘊深厚,產業興旺發達,一派生機盎然景象。相較而言,我市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人文積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區縣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差距還在發展理念和推進方式上,浙江的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借鑒。
(一)黨建引領基礎好。在浙江各地,都注重將黨建貫穿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過程。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爭做發展帶頭人、新風示范人、和諧引領人、群眾貼心人”為指引,塑造“四種人”黨建品牌,村黨總支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州市上墅鄉劉家塘村推行村黨委聯系黨小組帶領發展村戶經濟、黨小組聯系黨員帶班參與鄉村治理、黨員聯系群眾帶頭倡導文明鄉風的“三聯三帶”活動,受到中央領導贊揚。
(二)規劃先行標準高。各考察點所在縣把規劃放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位置。在規劃理念上,充分結合實際,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個性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比如杭州市桐廬縣石舍村的“非遺石舍”、淳安縣嚴家村的“未來鄉村”、“漁事文化”都給考察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規劃設計上,以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為龍頭,實現了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思路規劃化、規劃項目化、項目資金化。在規劃執行上,嚴格按照規劃進行施工建設,所到之處,沒有發現私搭亂建行為,很少有與整體環境不協調的建筑,做到了一張藍圖繪到底。
(三)產業融合業態新。所到村莊在業態發展上都力求創新求異,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原則,突出旅游與農業、工業、文化的結合,精心打造多元新業態綜合體,實現了三產的有機融合。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成立景區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群眾觀教育培訓基地、彩色農業觀光體驗基地、旅游休閑清涼度假基地、傳統手工藝品加工基地”,“下姜逐夢”榮膺千島湖旅游新十景。湖州市安吉縣“小癮·半日村”以改造現有民居文化為基礎,打造集高端休閑旅游、藝術文化創意于一體的綜合社區,成為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全國集群民宿村落及新生代民宿樣板區”的全國首家民宿集群村落。
(四)管理精細環境美。本次考察所到之處,視野之內幾乎看不到生產生活垃圾,這與當地政府的精細管理和群眾的環保意識密不可分。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早在2021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試點,實行“定點投放、定時收集”,做到“垃圾不暴露、轉運不落地、沿途不滲漏、村容更整潔”。杭州市桐廬縣探索“中國式”垃圾分類,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收集及資源化利用,將村莊劃分為若干網格,在網格內分類設置垃圾投放點,引導農戶分類傾倒,每日回收,分類處理,被評為“中國最美縣城”。
(五)多元參與機制優。縱觀浙江各地鄉村建設,把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共建理念貫穿于發展建設之中,是浙江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導,就是在規劃編制、資金整合、項目監管、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礎性工作。農民主體,就是突出發揮村規民約的自治作用,不斷激發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比如湖州市安吉縣劉家塘村推行“五眾”工作法,大事眾人定、三務眾人清、村務眾人管、廉情眾人督、結果眾人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社會參與,就是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實行市場化運作。杭州市淳安縣創新“入股聯營”機制,鎮村屬企業和大下姜所屬25個行政村共同出資,組建大下姜振興發展有限公司,2021年實現營收608萬元,利潤101萬元,為村民持續增收提供穩固保障。
工作建議
從外出學習考察的情況和浙江鄉村振興工作的探索與實踐來看,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統領農村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政策要求嚴、利益關系多、推進標準高,必須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統領,緊密結合株洲實際,系統設計,協同推進。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突出黨建引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建引領是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一是增強組織活力。深入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幫助幫扶村建好陣地、帶好班子、抓好隊伍,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干在先、走在前。推行“三結三帶”,即駐村第一書記與村書記結對、駐村干部與村干部結對、黨員與群眾結對;強村帶弱村、老黨員帶新黨員、致富能手帶困難群眾,促進共同提高。
二是用好黨建平臺。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平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治理,推廣“積分制”等管理方式,轉變群眾思想觀念。
三是做好示范帶動。發揚株洲市“火車頭”精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借鑒浙江省“萬千工程”經驗,結合株洲市實際,實施“千百工程”,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力爭到2025年打造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國領先的鄉村振興示范村。示范創建不撒胡椒面,把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強、鄉村建設基礎條件好、群眾參與積極性高作為基礎條件,確保創建一個成功一個。
(二)統籌規劃設計。浙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十分重視規劃工作,在村莊整治初期先抓規劃、再搞建設,結合實際,差異化發展,做到“畫餅”與“做餅”相結合,久久為功,使鄉村建設有序推進。這也啟示我們,抓鄉村發展首先要高起點編制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
一是統一編制標準。我市1014個行政村,目前完成并批復173個村村莊規劃,完成未批復669個村莊規劃方案,剩余172個村未完成規劃編制。探索推廣“一圖一表一說明”做法,即統一繪制村莊建設規劃圖、編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計劃項目表和制作建設要點說明書,提高村莊規劃的質量和群眾參與率、知曉率。
二是明確功能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個性,實行“一村一規劃、一村一主題”,不搞千村一面,根據產業、文化、生態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莊主題特色,做到既融入整體大環境,又體現特色“小氣候”。
三是加強風貌管控。根據我市村民建房特點,探索推行“湘東民居”模式,以縣為單位統一規范村民建房風貌,確定建房的基本元素,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逐年分步持續推進“湘東民居”建設。優先加強省界交界地區,國省道、高速公路、鐵路等沿線村居的建設改造,徹底改變“有新房無新村”問題。
(三)促進產業融合。鄉村振興,產業支撐是關鍵。浙江把農民增收致富擺在鄉村建設的首位,推動產業業態多樣化,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使美麗鄉村成為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源泉。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建設美麗鄉村,要走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
一是與數字化相融合。加強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企業和科研機構協作,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推動“三農”數字應用場景在農村推廣落實,不斷提升企業數字技術應用、軟件應用、數據管理等數字化能力,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二是與紅色元素相融合。充分發揮我市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勢,以炎陵縣、茶陵縣為核心,各選取2-3個紅色示范帶,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推行“1+N”產業發展模式,如“紅色+鄉村”、“紅色+文創”、“紅色+民俗”等,打造紅色旅游復合型產品。
三是與特色資源相融合。立足各地的特色資源,實施黃桃、茶葉、油茶、中藥材等“四大產業”提質工程,加大引進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等產業鏈企業的力度,建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做大做強特色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
(四)注重生態治理。建設美麗鄉村,村美是底色,鄉村振興就要有鄉村振興的樣子。
一是突出治理重點。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五治理一革命”,重點抓好改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整治、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村莊綠化等工作,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業,關停“小散亂”企業,建設“無廢鄉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鄉村旅游為標準,加強鄉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房、田、水、路、溝、渠”面貌,打造田園風光。
二是堅持循序漸進。結合各地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在進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從花錢少、見效快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村莊環境清潔入手,到改水改廁、村道硬化、綠化亮化,再到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先易后難,層層遞進。
三是引導群眾參與。將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納入村規民約,通過評選秀美庭院、文明家庭,探索設立“垃圾兌換超市”等,引導村民培育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文明鄉風,自覺做好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內外的綠化美化,營造良好的鄉村環境。
(五)凝聚各方力量。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原則,統籌各方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工作。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突出黨政主導、各方協同、分級負責,建立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緊盯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每個重點階段出臺1個實施意見,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各項建設任務順利完成。
二是堅持群眾主體。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建立健全村級民主協商議事平臺,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等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機制,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幸福屋場建設等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達到投工投勞、出資出智共建美好家園的目的。
三是堅持社會參與。充分發揮社會扶貧聯盟作用,通過座談交流、發放倡議書等方式,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工作。根據鄉村建設和困難群眾需求,精心設計精準有效的“需求清單”和“服務清單”,引導基層社會組織“接單”。大力表彰在鄉村振興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社會組織,通過表揚通報、典型選樹、案例宣傳等方式,提高社會組織積極性。
上一篇: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 規劃賦能美麗鄉村建設杭州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