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縣深入貫徹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出“支部引領、集體增收、村美民富”的鄉村發展新路徑,全縣集體經濟組織284個,認定集體成員數近60萬人,量化集體資產近8億元,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700萬元,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注入新動力。
一是加大組織融合。針對全縣各個合并村的實際情況,搭建起228個“支部+”的發展平臺,形成組織引領、公司引導、基地支撐、集體特色產業競相發展的格局。統籌推進合并村產業聯合黨組織建設,成立新園鄉蜀北桑海聯合黨支部、巨龍鎮萬畝奔康產業園聯合黨支部等組織20個,劃分產業發展、社會服務、群眾工作等功能性黨小組,實現組織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協同并進。
二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圍繞當地特色產品,成立土地種植、農機、供銷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集烘干、脫粒、包裝于一體的水稻初加工基地。創建“羊角嘴大米”品牌,利用農村電商、省農博會等平臺拓展銷售渠道,由單一種植轉變為“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
三是建立合理分配機制。健全完善“村集體+專合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6:3:1”利益分配機制,按照村級管理、企業投入、土地租憑、參與勞務等方式,帶動村民群眾集體增收。截至目前,戶均增收3200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萬元。
四是探索共建共治制度。梳理環境衛生、鄰里關系等兩大類19個細分項目,建立“自治+積分+共建”鄉村治理制度,按照積分排名前10%的標準,給予“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獎項,獲得園區務工優先選擇權等,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上一篇: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 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 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 扎實有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