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會工作部署,堅持“黨建引領、農民主體,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的原則,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做法,加快建設生活宜居、發展宜業、治理有效、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力。據統計全省26000多個行政村,目前基本達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行政村共有5400多個,其余的村正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推進、分步實施,梯次推進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到2035年,彰顯巴風蜀韻的鄉村風貌全域展現,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全面建立,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繁榮發展,和諧和睦文明鄉風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農民生活富裕美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四川堅持高位部署,統籌推進,在全國率先發布省級層面《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規范》,印發《四川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工作推進方案》,出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籌資方案》,使這項工作有據可依、籌資有道,實現良好開局。實踐中堅持補短強基、興產富民、治理增效,蔡巡簡要介紹了一些具體做法:“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我們推進路水電氣訊‘五網共建’,按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規模配置公共資源,持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增收方面則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引導農戶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間及資源資產,發展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特色鄉村休閑旅游、生產生活服務等產業。”經過不懈努力,全省已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6.9萬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9.5%,行政村全部通4G網絡和光纖寬帶,村級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8元、增長7.1%;累計25個縣(市、區)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數量居全國第一,四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連續5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體現在區域差異明顯、發展基礎薄弱、相關要素保障不足等情況仍然存在,而這也正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抓好規劃引領,守住農業本底、農村本色,抓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以中心村為節點,重點加強農村道路、水利、能源、通訊、物流、綜合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縣鄉村公共服務資源投入和統籌配置力度,并逐步完善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產業提質增效方面,要開展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大力培育‘天府糧倉’省級公用品牌和精品品牌,大力發展‘美麗鄉村+’新業態,促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此外,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等方面也要持續下功夫,抓好要素保障和考核評價”。
成都“半小時經濟圈”范圍內的蒲江縣是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也是四川省首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蒲江縣的特色做法體現在:一是堅持提顏值與優品質相結合,立足滿足人民群眾對宜居生活的新期待,下大力氣開展場鎮風貌改造、基礎設施改善和衛生秩序提升,全縣實現硬化路“村村通”和全域“公交通”,城鄉居民自來水覆蓋率達100%,農民集中居住區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全域天然氣普及率達90%。同時搶抓市委市政府推動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為郊區新城賦能的重大機遇,與成都七中、嘉祥、金蘋果等名校開展合作辦學,與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開展合作辦醫,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二是堅持興產業與促增收相結合,緊緊圍繞蒲江柑橘、獼猴桃、茶葉三大農業主導產業,著力培優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把綠色發展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可持續增收的重要保障,全域全員全力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兩個替代”工程,全縣有機肥使用覆蓋率達75%以上,生態有機、綠色高端已成為蒲江農產品的響亮名片。當地還積極探索鄉村生態價值轉化蒲江路徑,規劃建設郊野總部重點片區暨成都(蒲江)國際田園生態商務區,目前起步區已簽約引進科大訊飛、豬八戒網、成都產業集團等高能級企業,其中已落地納稅企業467家,實現稅收3.7億元。“堅持強治理與重引導相結合,多措并舉調動和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持續開展鄉村人才聚集行動,先后面向全國選聘46名鄉村振興‘首席顧問’,柔性引入530余名海歸、北上廣‘新村民’扎根鄉村、建設鄉村,新老村民在鄉村建設和基層治理中實現雙向奔赴、融合發展,帶動農民群眾進一步強觀念、改習慣、興風尚”。
上一篇: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 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 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 扎實有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