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中市巴州區堅定以深化農村改革作為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最優路徑,整合一切資源,激發各類要素潛能,“爭取政策找錢”與“想方設法賺錢”兩手抓,用經濟和金融的辦法盤活存量、做足增量,變區級找錢搞建設為區鄉村一起找錢抓發展,奮力破解老區農村發展難題。
盤活資源拓展集體經濟滾滾“財源”
“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大和鄉爭取到朱埡村聚居點提升暨飲水工程改造項目資金,天馬山鎮成功爭取到福田街道-天馬山鎮幫扶合作項目資金130萬元……緊跟政策機遇、把握政策導向、整合資源優勢,爭項目、爭資金,千方百計夯實農村經濟發展根基。
區委、區政府想辦法盤存量、做增量,開展“三項清理”摸清家底,鎖定農村集體“三資”46.18億元,凈增1.07億元,出臺《巴州區盤活鎮村閑置公有資產管理辦法(試行)》,統一規范、因地制宜,按照“一資產一方案”全面盤活,實現了統籌資源心中有數,可用之“財”顆粒歸倉。
要進一步打通壁壘,有力促進產權交易。通過將集體資產資源錄入巴中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服務平臺,平臺自動識別資產資源狀態并生成待開發待營運數據信息,目前核清全區待開發資源70.5萬畝,待營運經營性資產258處,已經實現了與成都產權交易平臺互聯互通。
農村集體經濟領域,存在大量閑置或低效運營資產,巴州的生財之道就是喚醒沉睡資源,想方設法賺錢。目前,已盤活鎮村閑置公有資產103宗、面積5.31萬平方米,收入138萬元。
三江鎮巧妙地將村社6處閑置資產進行活化利用,成功吸引了開發業主承租,預計可實現年收入8.2萬元。其中,三江口社區公服中心出租年收入2.2萬元,民主村老村部出租年收入2.8萬元。“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引入業主發展農業產業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實現了資產的保值增值,還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就業和增收,讓老舊地塊重新煥發活力,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江鎮副鎮長李偉說。
西城街道紅福社區變廢為寶。在垃圾遍地、雜草叢生、又臟又亂的荒地上建成修建2個便民停車場8000多平方米,規劃停車位200多個,既解決了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問題,提升了公共服務設施的利用效率,又盤活了閑置資源,拓寬了城市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實現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約70萬元。
在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下,巴州沉睡的農村資產資源正在成為助力鄉村建設的源頭活水。
創新培育新主體構建聯農帶農富農機制
近年來,巴州區通過提供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定期組織農技人員進入新型經營主體開展面對面指導。創新財政資金投入使用方式,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基金、信貸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基金,采取貼息、擔保、風險分擔等方式,將單一的財政政策豐富為“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隨著各項支持政策扎實落地,多元經營主體快速成長,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近年全區共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64家,培養新型職業農民667名、職業經理人45人。
鳳溪檸檬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正在展現良好勢頭,聯合社由鳳溪檸檬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等9家從事農業種植、養殖及服務業活動的專合社組成,有社員230名、農民成員221名、出資總額500萬元。聯合社堅持種養循環生態發展理念,在發展糧油規模種植的同時,同步發展塘魚、生豬、肉牛等畜禽養殖產業,構建糧油產業發展聯合體,帶動周邊10個行政村650戶農戶,種糧面積3100畝,年產糧1500噸,提升了種糧綜合效益,實現了資源整合、協同發展,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
2023年大茅坪鎮白云村1350名股東參與分紅,村民變股東,個個喜笑顏開。這個貧困村的蝶變要從2019年成立股份經濟聯合社說起,成立之初就迎難而上盤活白云村原引進經營不善的錦繡山莊項目,開工建設白云現代農業觀光園,以民宿美食、兒童樂園、休閑垂釣、棋牌娛樂、采摘蔬果等豐富業態實現盈利。2021-2023年,白云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6萬元增長到19萬元,兩年增長7倍。
通過抵押融資、村企聯營、資源發包、居間服務等經營方式,建強強村(鎮)公司,也是巴州區一大探索。大和鄉和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鄉政府及轄區5村1社區共同組建并分別持股,通過承接小型工程項目,整合部分社會化服務,打通了集體經濟“內循環”。分紅上,項目所在村優先分紅40%,其余村社分紅12%。成立11個月以來,營業額超160萬元,凈利潤近45萬元。2023年,全鄉集體經濟總收入108.72萬元,同比增長75.89%,村均收入達18.12萬元,實現了資源統籌、以強帶弱、抱團發展。
不僅僅是集體經濟,在巴州還涌現有很多企業,也正在發揮著聯農帶農富農的重要作用。
省級龍頭企業四川恒興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巴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立起“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戶+脫貧戶”的聯農帶農機制,與各類糧食種植、收購主體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推進園區農產品訂單式種植。2023年,帶動園區新增專業合作社130家、家庭農場99家、股份經濟聯合社30家,訂單收購糧食1.18萬噸,訂單率達72.4%,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三贏局面。
上一篇: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 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 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 扎實有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