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立健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機制,創新鄉村治理有效載體和方式,探索出不少操作性強、成效顯著的做法。
一、在推動鄉村發展方面
山東省、江蘇省等地聚焦完善農村產權制度進行探索。如,山東省青島市探索集體資產權屬歸位配套政策,落實集體所有權。對原由村民委員會代管或集體企業經營的土地、房屋,權屬轉移至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直接采取賬面凈值進行劃轉,稅務部門開具契稅完稅憑證或減(免)稅憑證后,不動產登記部門辦理相關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登記。江蘇省南京市以分賬管理為契機厘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責邊界。創新探索賬戶分設、資產分管、核算分立的村社分賬管理改革路徑,指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委員會厘清職責、各司其職,有效承擔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事務和村民自治事務。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資格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等“一戶三權”集成管理改革。將土地承包管理、宅基地信息化管理平臺數據整合納入統一的集體資產管理數據中心,實現在一個平臺管理農村集體的“戶”,以及該“戶”擁有的三項權益信息。
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省等地聚焦健全集體資產監管體系進行探索。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充實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力量。落實編制122個,在鄉鎮設置農村經營管理辦公室或者農村經營服務站,有效解決了農村集體資產監管無管理機構、無固定人員難題。福建省福清市探索數字賦能集體資產監管。建立“審核審批實時在線、各個環節留痕記錄、資金支付網銀轉賬”的農村集體財務收支管理監督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聯合建行探索“一村一名金融副村長”模式,推動金融服務下沉。一是從村“兩委”成員、重點后備干部或“一村一名大學生”中選聘金融副村長,接受所在村黨組織、鄉鎮黨委領導和金融部門業務指導。二是明確金融副村長幫助農民辦理抵押貸款、信用貸款、宣傳金融詐騙防范知識和金融助農政策等11項職責任務。三是建立健全金融副村長考核機制,把考核結果作為事業單位和金融系統擇優錄用職工的重要參考依據。四是把金融副村長納入全旗干部教育培訓規劃,由建設銀行圍繞產業振興、金融政策等進行專題培訓。
江蘇省太倉市探索高素質農民定向委培模式。一是構建招生與就業聯動機制。與多個涉農高職院校合作,開展學制3年的涉農大學生委托培養,招生對象為本地戶籍高中畢業生,錄取后簽訂定向培養及就業協議。二是形成“三共”協同育人模式。形成“目標共定、方案共制、教學共擔”的育人模式,以農村工作技能為出發點,與高校商定課程設置,打造以“農業生產技術、農業信息裝備、農村經營管理”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以保證人才質量與地方需求相適應。三是采用“雙向選擇”分配機制。召開農業委培生專場雙選招聘會,經“優生優選、雙向選擇和統一分配”三個環節,將委培生分配至村(社區)或農場合作社工作。四是明確考核機制。每年對委培生工作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考核結果與續聘、獎懲、培養、選用掛鉤。五是建立專項扶持機制。全額補助委培生的學費和住宿費,并享受在校生同等的獎、助、貸學金政策;畢業后落實就業分配,享受村(社區)工作人員同等待遇,按規定繳納五險一金。
二、在扎實開展鄉村建設方面
福建省永春縣探索健全鄉村設施經營管護機制,解決設施無人管問題。一是推行“一張圖”管護模式。全面摸底各村公共基礎設施,建立管護臺賬,形成基礎設施數據全覆蓋式“一張圖”,打造政府、第三方、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信息監管一體化平臺。二是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對純公益性設施,其管護經費、人員經費等納入財政預算,并設立災毀保險。對農村供水工程等準經營性、經營性設施,探索“使用者付費”經營管護模式。三是探索規建管服一體化模式。對于受益人口相對分散的增量項目,探索建立設施建設與管護機制捆綁結合并同步落實制度,引導從規劃、建設、管理、服務全生命周期實施動態管理。
重慶市梁平區探索建立村集體參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及服務項目機制。一是明確參與范圍。按照內容較為單一、資金規模未達到招投標要求等標準,梳理提出村集體可自主組織實施的13類建設及服務項目。二是規范支持與監管。村集體按程序向項目主管單位申報,項目主管單位優先支持項目所在的村集體實施,區級相關部門加強項目指導和資金監管。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創新全程無動力農村黑灰污水治理模式。借助村莊自然落差順勢修建管道設施,黑水、灰水管道均按照地勢由高到低鋪設,全程無動力介入,不產生電費,后續運行維護成本低,每100戶黑灰水處理設施運維成本從2-3萬元降低至1千元。
湖北省多地聚焦健全農村廁所管護機制進行了探索。如,鐘祥市構建三級服務體系。健全市、鎮、村三級服務隊伍,市級成立農廁服務中心,鎮級成立農廁服務站,村級配備農廁服務信息員。鄉鎮農廁服務站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在種植基地建設農廁糞污儲存池,推進糞污資源就地利用。宜都市建立戶廁“碼”上管護模式。把二維碼作為農村戶廁管護的抓手,建立“發起需求—解決問題—群眾評價—監督舉報”閉環服務機制,實現20分鐘內回應、1小時內趕到現場、半天內解決問題,群眾評價結果納入年度服務考核管理,并設立舉報電話,接受改廁農戶和社會監督。
貴州省湄潭縣建立有地域特色的農房建設全過程管理機制。一是編制黔北民居標準和規范。在對全縣各地民居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文化,確定“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墻”七大核心元素的黔北民居建設規范,編制并發布黔北民居貴州省地方標準。二是將黔北民居納入村莊規劃。建立國土規劃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參加、村委會主導、群眾廣泛參與的鄉村規劃編制機制,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三是強化黔北民居建設管控。統籌考慮農民生產生活需要,設計出20余套建房圖紙供群眾選用。建立農房設計、審批、施工、驗收、使用等全過程管理制度,確保按圖建造。
江西省鷹潭市探索“物業進鄉村”服務模式。一是明確管護主體。以鄉鎮為單位組建物業公司或聘請物業公司,在行政村設立由物業公司和行政村雙重管理的物業工作站,形成市場管護、集體管護、義務管護、自我管護共存互補模式。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將鎮內村莊環境整治管護項目統一打包,委托管理或者公開招投標,由鄉鎮物業公司以市場化運營模式實施管護。二是明確物業服務清單。將農村基礎設施管護和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納入物業服務范疇,涵蓋衛生保潔、設施維護、雜草清除、溝塘清淤、公廁維護、綠化養護、路燈維護、道路養護、村旅游指示牌等管護工作。三是建立管護經費投入籌集制度。整合多渠道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能。探索農村物業服務付費機制,根據管護內容和服務標準的差異,向村民收取較小金額的物業服務費。
三、在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方面
山東省費縣探索數字化賦能村級事務管理。一是民主決策線上參與。將“四議兩公開”6項工作機制轉化成數字化流程。在外人員可利用視頻會議模式線上參會,參與表決、反饋意見、簽名留檔,擴大黨員群眾參與決策的覆蓋面,全過程紀實決策過程與結果。二是村務村情“碼”上公開。每個村生成一個二維碼,群眾掃描二維碼,可實時查看本村黨建政務、財務收支、重大決策等35項流程和27項事務的公開信息。
北京市順義區探索村規民約“三上三下”制修訂機制。一下:把農村宅基地出租房屋租賃管理、社會秩序維護、人居環境整治等領域存在問題,作為制修訂村規民約要重點規范的內容,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梳理形成制修訂的基礎材料。一上:召開村“兩委”聯席會議,梳理村民意見,研究確定村規民約框架。二下:組織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征求黨員和村民意見建議后形成初稿。二上:將初稿提交鎮街司法、民政、土地和衛健等職能部門,請相關部門進行政策指導。三下:將初稿發放全體村民再次征求意見建議,補充調整后形成審議稿。三上:將審議稿報所在鎮街黨(工)委審核把關。最后由村民會議表決通過,同時報鎮政府備案。
四川省平昌縣探索“三個統一”治理農村大操大辦。一是宴席申報統一審批。村(社區)成立以黨組織書記為會長,紀檢委員、退休干部、老黨員、“支客司”、鄉廚、群眾代表為成員的紅白理事會,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實行操辦紅白喜事申報制,由紅白理事會依據村規民約嚴格把關。。二是宴席規格統一標準。明確本村宴席申報類別、宴請范圍、席面標準、隨禮限額等,做到辦理宴席有章可循、契合民意。三是宴席操辦統一監督。紅白理事會在村“兩委”辦公場所、村民聚居點、村頭路口張貼公示《宴席操辦告知書》,干部群眾一起監督,防止“審批不過強行辦、審批通過超規辦”。
山東省莒南縣創新建設“暖心小菜園”解決困難群眾吃菜難問題。村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出地、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參與,共同建立“支部暖心小菜園”,為村內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供應蔬菜。黨員志愿者自發挑選種植方法簡單、生長周期較短的蔬菜品種進行種植,成熟后統一打包成一個個“愛心蔬菜包”,配送到村內困難群眾家中。“支部暖心小菜園”已覆蓋板泉鎮63個自然村,為4000多戶老人、困難家庭提供蔬菜。
上一篇: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
下一篇: 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 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 扎實有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